成功案例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成功案例
67岁的他当了40多年的“科技红娘”
发表时间:2025-08-29 02:59:50   发布人: 成功案例

  在红船起航地,总有一抹银晖闪耀时代光芒。告别工作岗位的老同志们,将半生积累的智慧与经验融入时代发展浪潮,在所有的领域持续发光发热。岁月或许染白了他们的鬓角,却从未动摇他们的初心。他们始终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崇高精神,在新时代的画卷上,勾勒出最温暖动人的银领底色。

  为弘扬全国、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榜样力量,嘉兴市委老干部局联合读嘉新闻客户端开设“红船银晖展风采”专栏。我们将走进老同志们的故事,记录他们在志愿服务、基层治理、文化传承等领域的生动实践,展现他们“桑榆未晚,为霞满天”的精神风貌。

  人物名片:费洪标,桐乡市石门镇原科技人才办公室主任,桐乡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桐乡市石门镇事业退休支部书记。从“土专家”到“科技红娘”,费洪标将40余载光阴,丝毫没有保留地献给了科技科普事业。他用专业的知识、热忱的服务和广泛的人脉,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破解发展瓶颈,积极助力桐乡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曾获评“浙江好人”“嘉兴好人”等。

  “让小麦提前3至5天收割,杭白菊种植稍作推迟,一年两茬种植就成了!”“我们做了一个智慧羊场,在湖羊耳朵上装了芯片,实时采集生物数据,精准分析。”……谈起对接的项目,费洪标的话匣子彻底打开了。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科学技术创新如何驱动当地经济发展,眼中闪烁着热切的光芒。

  常有人问他:“老费,退休了怎么比上班还忙?”费洪标总是爽朗一笑:“因为热爱!”每一个项目落地,每一个企业难题破解,都带给他满满的成就感。这份热爱,支撑着这位“老科技人”在服务创新的道路上一走就是40余年。

  从退伍回乡到担任农技辅导员,再到任职于桐乡市石门镇农业经济服务中心、桐乡市石门镇科技人才办公室,费洪标的工作始终与科技、科普紧密相连。他扎根基层,将创新的种子播撒在乡野田间。40多年间,他获得了11项专利(含5项发明专利)、25篇论文,出版2本专著(科普读物),主持或参与15项省部级以上项目。

  “单打独斗,难成气候。”退休后,费洪标萌生了新想法:要把桐乡的企业家们组织起来,将惠企政策、金融“活水”、优秀人才精准输送到企业,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助力中小企业腾飞。2019年3月,他发起成立了桐乡市中小企业科学技术创新协会。担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以来,费洪标成了名副其实的“科技红娘”。

  依托“协会+企业+高校”模式,他创办了“科学技术创新讲堂”,在协会中分享前沿观点,点燃企业创新思维,加速成果转化。今年年初,DeepSeek爆火后,费洪标便立刻邀请专家开讲,这样与时俱进的讲座报名人数众多,整个会场座无虚席。

  协会成立5年来,费洪标带队走访企业130余家,开展“我带企业进高校”“我带博士进企业”“科学技术创新讲堂”等活动80余场,全方位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如今,桐乡市中小企业科学技术创新协会会员已发展到125家,覆盖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等6大行业,通过“以大带小”,打通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

  深耕科普多年,费洪标积累了丰厚的科技人脉。“我的微信就是个小‘专家库’,有6个院士团队,还有众多博士专家。”他深知,科学技术创新最重要的便是人才。他通过引入高层次人才团队,帮助多家企业攻克了核心技术难题。

  浙江枧洋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型集团化公司,该公司专业制造PUR热熔胶、无溶剂黏合剂、电化铝涂料等新材料产品,始终在探索新方法、新技术,希望生产出一种无毒黏合剂。

  当得知企业的技术需求后,费洪标迅速在自己的“专家储备库”中找到了破题方法,为企业请来了外援——四川大学石碧院士团队。几位专家在费洪标的牵线下,为企业注入了专业的人才、科技力量。在他们的指导下,浙江枧洋顺利研发出了无毒水性胶黏剂,攻克了技术难关。该项目的完成,使企业增效3500万元。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企业获得了飞速发展。

  如今,费洪标的创新事业再攀新高。今年1月,在他和协会的推动下,浙江农林大学与桐乡市慈善总会、民丰村子阳牧业签约,将杭白菊秸秆饲料化利用的研究成果加速转化,重点推广“杭白菊秸秆湖羊饲料健康养殖项目”。为加速成果落地,费洪标和协会还在石门镇民丰村建立了“杭白菊秸秆养羊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这标志着科研成果在本地应用迈入新阶段,为未来惠及更多农户树立了示范标杆。

  从田间地头到企业车间,从技术难题到成果转化,费洪标退而不休的身影始终活跃在科学技术创新服务的一线余年的坚守与热爱,诠释了一名老科技工作人员最质朴的信念:要让科技星火点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让创新智慧在最熟悉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