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合剂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成功案例 > 粘合剂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发表时间:2024-10-20 17:01:14   发布人: 粘合剂

  习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精准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慢慢地增加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为推动深入学习贯彻习重要讲话精神,本报特别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笔谈。

  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中,习围绕进一步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作出新的重要指示,提出新的工作要求。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在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过程中,针对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抓住重点任务,认真落实相关工作要求,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充分认识和全面把握党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突出特点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在民族工作领域推进“两个结合”的典范。党在新时代形成的习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进一步拓展,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一系列重大原创性论断的提出和不断丰富发展,深刻总结我们党百年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深刻阐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深刻阐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战略方向、重点任务和重要要求,深刻洞察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时代特征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规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理论指南和根本遵循。

  高度重视和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不仅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而且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明确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全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要求,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纲领。要以主线来统领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抓住重点,带动全局,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物质和精神不可偏废,要把“管肚子”与“管脑子”两方面工作同时抓好。精神层面的工作如何抓、如何更有成效,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在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方面做得怎么样,是不是实现了三个“赋予”,即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

  着力推进和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大体系建设。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要加强理论研究体系、宣传教育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在理论研究体系方面,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在宣传教育体系方面,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制度和政策法规层面,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战略任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在精神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和抓手。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要准确把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科学内涵和工作路径,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实施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基础条件。

  精准把握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已经凝结为互相离不开的命运共同体。民族之间的交融发展是历史大趋势,而且随着现代化进程还会进一步加强。要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减少制约交融发展的各方面障碍,消除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实现心灵相通。为此,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这是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着力强调的目标,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部署。面对新征程、新任务、新挑战,必须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结合起来,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以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加强对党和国家重大方略的理论阐释,是科学认知、准确把握方略内容、有效实践方略目标的前提,能够提高方略认知信度、执行效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服务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大方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化理论为力量,才能更深刻、更有效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能动作用。

  理论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等构成的完整知识结构与思想体系,抽象性、逻辑性、系统性、可证实性与不可证伪性是理论的基本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的规律性认识,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我们需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逻辑推演得出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知识体系。

  当前,我们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研究还在不断深入中,无论是在概念层面,还是在学理机理层面,均处在不断拓宽与掘深的努力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现代国家建设之间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区域共同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历程与结构演化规律等重大问题的认识还在进一步深化。

  习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指出了两个路径:经验路径与建构路径。

  任何理论体系都离不开经验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历史进程中内隐的规律与决定性要素就是经验体系。揭示、洞悉、抽象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程与结构发展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经验路径,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国家学说、民族理论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大一统的传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等)、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和合文化、天下一家等)相结合,是发挥科学理论的推理、引申、生成效能,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路径,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理论逻辑。

  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知识生产与传播不能离开学科建设。成熟的学科需要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的支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需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一流学科建设。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为龙头,突出学科建设的中国自主性,牵引、带动现有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优化设置,赋能多学科交叉研究。学科建设需要整体谋划建设步骤、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人才教育培训等,实现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教育培训同步推进,以此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要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建设,力求相互促进、彼此助力,打造专家学者群求合力、培养青年专家学者能续力,科学布局、着力推进,尽快形成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

  习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提出了“四个大力宣传”“三个讲清楚”的任务和要求,为我们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把深厚的历史讲正确、讲深厚。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是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自古以来,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用客观史实阐释清楚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关于中华民族的各种错误史观,全面揭露其谬误与政治意图,帮助人们认清它们的真实面目,从而自觉。要全面加强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文明史及其突出特性等议题的研究与知识普及,产出不一样的、成系列的成果,把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故事讲深厚,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

  要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把鲜活的理论用鲜活、讲鲜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形成了习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正是这一重要思想的学理呈现。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研究与阐释,讲清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丰富学理内涵,持续推进知识体系生产。要积极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传播普及与应用工作,将其运用到中国特色民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以及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快速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大众化,把鲜活的理论讲鲜活,更好地教育人、引导人。

  要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把伟大的成就讲伟大、讲透彻。进入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持续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不断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华民族日益走向包容性更广、认同感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要加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内在机理的研究与阐释,深刻揭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本保障。要加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发展历史与基本经验的研究和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方面了解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时代背景、问题指向、实践路径、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自觉运用成功经验。要加强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在新时代发展变化与气象更新的研究与宣传,进一步把反映这种发展变化的客观事实、典型事例总结提炼出来,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决心。

  要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把美好的愿景讲美好、讲生动。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既是中华文明固有的和平发展基因的当代表现,也是当代中国作为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的使命担当。要加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性的研究与宣传,用客观事实阐释清楚当今世界格局之变、我们国家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引导广大中华儿女齐心协力,持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要面向全球进一步研究与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联系,阐释清楚新时代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实践担当和世界意义,让世界深刻理解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与世界文明格局重塑。要加强中西文明发展之路、解决民族问题之路的比较研究与成果宣传,用社会发展成效与客观事实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彰显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优越性,教育引导广大中国人民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习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泛开展又离不开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支撑。因此,要注重做好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的工作。

  空间互嵌。人们的生活空间与行为、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的空间条件影响乃至决定着族际接触互动的频度、深度、持久度、稳定度。共同的生产生活空间催生了族际交往互动的需求,也创造了族际交往互动的可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既要最大限度地考虑自然空间实际,也要最大限度地考虑社会空间实际,着重从居住环境、就业环境、交往环境、文娱环境、教育环境等多重互嵌场域入手,从根本上打破自然或社会空间的隔阂,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文化互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丰富文化交往互动实践场域,促进认同观念聚合、情感归属强化,深化各民族的价值共识。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实现文化互嵌,就要引导各民族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不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经济互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密切的经济往来和利益关联,是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互嵌是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基础性内生动力,各民族人口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分工合作,在生产生活和消费中形成稳定牢固的依存互惠关系。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完善有利于民族地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有关政策;另一方面,要积极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有效应对经济发展中也许会出现的社会问题,不断巩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经济基础。

  社会互嵌。中华各民族在历经迁徙、贸易、婚嫁以及碰撞、冲突的过程中,交往范围逐步扩大,交融程度不断加深,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随着各民族社会交往深度和广度的增加,各民族互嵌的社会关系愈发紧密。互嵌的社会结构与互嵌的社会关系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两者同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条件。

  心理互嵌。稳定共通的心理是共同体的天然要求,对共同体的认同属于情感范畴,是共同体凝聚整合的黏合剂,也是维系发展的润滑剂。心理互嵌促进各民族相互尊重、包容差异,形成共同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要推动各民族心理互嵌,在社会参与中增进“五个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总之,要为各民族在各领域各层次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格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