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案例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成功案例
【青年人才说】人造板甲醛“克星”彭万喜
发表时间:2024-06-22 05:34:32   发布人: 成功案例

  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十四五”时期,河南省正面临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政策机遇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科学技术创新到了由积势蓄势到实现跃升的关键阶段。今日之河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间里都需要创新,比以往任何一个时间里都重视创新,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间里都渴求人才。

  风正扬帆正当时,潮涌奋进气象新。为弘扬传播“人尽其才”,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潜能,央广网河南频道推出《青年人才说》系列报道,讲科技兴业故事,展河南才俊面貌。

  央广网郑州3月7日消息(记者 张惟一)人造板因其木材利用率高、物理性质稳定等优点,在家具领域得到普遍运用,目前我国人造板材产销量位居世界前列。然而,人造板所用的胶黏剂会长期排放甲醛气体,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一大“隐形杀手”。

  如何破解人造板甲醛污染难题?来自河南农业大学彭万喜博士后团队的“人造板甲醛治理关键技术”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其首创的高强度UFPU脲醛胶制备、木材减量胶合等四项核心技术,掐断了人造板甲醛释放源,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大奖,特别是去年12月,该项目荣获首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系河南省在该大赛中仅有的两枚金奖之一。

  作为一名返乡教授,对于河南青年人才创新,彭万喜有着自己的见解,“创新没有贵贱之分,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青年人才成长过程中,需牢牢把握住四点:一是立足岗位,坚持出众的学习能力;二是实事求是,做到勤奋与坚韧;三是满怀热情,练就超强思考力;四是锐意创新,知道感恩。”

  “人造板材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加入了大量胶黏剂,胶黏剂里含有甲醛,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大概有20%左右的甲醛无法完全处理,残留在板材中,构成了装修居室中甲醛的主要释放源。”

  3月1日,在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彭万喜手持一块人造板向记者介绍说,其人造板及制品甲醛污染防治关键技术,重点在于破解木材细胞自结合机理,变革树脂胶合理论,替代传统的制造工艺,从源头上掐断甲醛污染,让每一个人都能过上“无醛”生活。

  彭万喜是河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近年来,他立足学科前沿领域,在关键理论技术上实现跨越,打破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瓶颈,目前正主导人造板及制品甲醛污染防治、林木高值化利用等关键理论技术创新。

  起初,彭万喜的科研事业并不在河南。“我希望把我研究的技术优势转化产业优势,提升林产品价值,帮助家乡父老乡亲脱贫致富。”作为一名河南人,2017年,他毅然决然离开了工作多年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返乡来到河南农业大学继续从事林学科研工作。

  “河南省林业产业规模大,企业多,北京、上海、广东等木材企业正在向河南转移,很适合推广我研发的新技术,推动河南省林产工业产业的技术升级,造福家乡人民。”他说。

  据了解,河南农业大学林学学科始建于1912年,现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家林草局重点学科、河南省重点学科,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9年林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A类建设序列,是河南省林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目前,林学学科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不仅要做好传承,更要做好创新,我的目标方向是推动林学学科建成一流学科。”彭万喜信心满满。

  万事开头难,彭万喜返乡后的科研新“赛道”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河南农大的林业工程学科尚未形成,在林学学科下工作,从工科思维向农学思维转变,一定要进行学科交叉,把研究对象从‘木材’变‘木本’,”他坦言,“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研究方案与研究方法存在巨大差异,形成学科交叉竞争压力。”

  面对压力,彭万喜积极创新融合,组建林业工程、林学、生态学、化学等跨学科创新团队,扬长避短,利用学科交叉优势,聚焦河南省丰富多样的林木资源,围绕林木资源利用关键共性难题,系统解析林木各部位成分的潜在功效与多样性,探索林木高值化新途径,构建了不砍树也能高收益的新模式,实现林木资源可持续利用。

  同时,彭万喜还从学科空白点着手,在原始性研究上下功夫。他带领团队深度解析木本植物成分多样性与复杂性,发掘木本植物资源的特殊功效,明显降低提纯技术难度与产品成本,颠覆传统木本植物单一利用模式,构建林木高值化利用关键理论技术,实现了“绿叶”变“金叶”,引领了国家新时代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协同发展。 同时,彭万喜还从学科空白点着手,在原始性研究上下功夫。他带领团队深度解析木本植物成分多样性与复杂性,发掘木本植物资源的特殊功效,明显降低提纯技术难度与产品成本,颠覆传统木本植物单一利用模式,构建林木高值化利用关键理论技术,实现了“绿叶”变“金叶”,引领了国家新时代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协同发展。

  作为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以来,举办的顶级规模、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全国性博士后创新创业赛事,全国约1400个团队项目进入总决赛,大赛“含金量”显而易见。“获得金奖说明我们在农业领域的持续研发得到了各界认可,鼓舞我们坚守初心,在今后研发道路上行稳致远。”彭万喜对未来满怀期待。

  彭万喜科研团队成果丰硕的背后,是河南农业大学对人才的巨大渴求和政策支持。

  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介晓磊在接受央广网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十三五”以来,河南农业大学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牢固树立“聚焦农、小综合、大特色、创一流”的办学思路,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投资于人的工作力度,构建了“1+4”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实施了人才培育、能力提升等5项工程,尤其是着力打造青年人才“蓄水池”,重点培育青年拔尖人才。

  目前学校45周岁以下青年博士852人,“五层次”以上人才总量达到235人。大批青年人才的加盟,推动学校事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未来,河南农业大学将着力引进、培育、壮大青年拔尖人才,着力引导更多青年人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教育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强省建设和学校“双一流”创建,履行岗位工作职责、作出创新贡献,为河南省打造国家创新高地,跻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行列展示农大力量,做出农大贡献。

  “近几年,河南人才的成长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特别是省委书记楼阳生提出,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摆在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位置,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带领省委省政府,旗帜鲜明的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摆在‘十大战略’首位。”介晓磊希望能够通过央广网向社会青年才俊呼吁,“河南是人才大省,还不是人才强省,需要更加多的人才进行创新,形成新产业,拉动新经济。期待更多的高层次青年人才能够来到河南、来到农大,创新创业,兴业安家,为中原崛起添砖加瓦。”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